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1月07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心靈補給 > 佛學講座> 人間佛教第九堂課 段玉明教授談「人間佛教需要自己的戒律規範」

佛學講座

字級

人間佛教第九堂課 段玉明教授談「人間佛教需要自己的戒律規範」

【人間社 李慧琳 高雄報導】 2025-11-03
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「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」,11月1日舉行第九堂課,邀請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段玉明教授,以「人間佛教需要自己的戒律規範」為題專題演講;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吳華副教授與談,北京光中文教館館長慧寬法師主持。

段玉明指出,自太虛大師倡行「人生佛教」以來,人間佛教已歷百年發展,並在兩岸三地取得卓越成果。然而,人間佛教的實踐仍在路上,其中「戒律規範的變革與創制」是推動其制度化與現代化的關鍵,關涉僧團、道場與弘化等層面。他說,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自佛光山創建以來,即重視戒律的現代轉化。《徒眾手冊》與〈我訂定佛教新戒條〉皆是人間佛教戒律創制的實踐成果。若要為人間佛教制訂新的戒律規範,必須先回答三個問題:「可不可以?需不需要?如何創制?」

段玉明指出,佛制戒律出自佛陀,乃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事所制」,具高度的適應性與可操作性。早期各部派戒律的異同,即顯示戒律本具「隨方制宜」之精神。若固守原始佛教戒條而不隨無常之理改變,便違背佛法「與時俱進」的精神。他進一步說明,人間佛教之所以需要自己的戒律,是因它已超越傳統寺院佛教的侷限,成為社會性、世界性、生活性的佛教,因此必須在經、律、論三藏體系下,重新建構符合現代社會的行持準則。

段玉明以佛光山為例,星雲大師創山初期訂定「十二條門規」,並陸續建立各項制度,最終集結成《佛光山徒眾手冊》,成為僧信行持的重要依據。其後又制訂《人間佛教現代律儀》,將戒律精神延伸至公民社會倫理,涵蓋家庭倫理、社會責任與政治參與等面向。《佛教新戒條》的「十要」「十不要」,則以平實親切的語言,轉化為普遍可行的行動準則,體現「由己及人、由僧及信、由寺及社會」的人間佛教願景。

段玉明總結指出,星雲大師創制的戒律規範有兩項原則值得遵循:一是普遍性,面向僧信兩眾,共同踐行人間佛教精神;二是簡要性,扼要明確,易於奉行。他強調,平實親切正是戒律能被廣泛接受的關鍵。

與談人吳華表示,段玉明的講座題目簡明有力,既是論題亦是結論;內容脈絡清晰,梳理了戒律從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的歷史演進,展現其因時因地的適應精神。他讚歎星雲大師的遠見,指出大師致力於讓佛教能適應現代社會,接引不同族群,實現「佛光普照三千界,法水長流五大洲」。他並分享,從「十要十不要」中能照見自心,幫助自己擺脫人際煩惱,培養積極正向的心態;並提問此現代戒律是否與佛光山「三好理念」相關。

段玉明回應指出,「十要十不要」可視為「三好」理念的具體展開。「三好」是所有戒律的總綱與通戒,若修行至一定階段,即使不刻意思惟,也能自然奉行,這正是覺悟與成佛的體現。

慧寬法師總結時表示,「三好」源自佛陀所說的「身口意三業清淨」,只是現代社會環境多元,更需因地制宜,使戒律契理契機。人間佛教強調菩薩道的實踐,期望人人自覺覺他,既利己亦利他。星雲大師所制戒條,皆以尊重人權、促進平等、倡導多元共榮為宗旨,正是人間佛教精神的實踐。
12345678910第1 / 211頁
追蹤我們